香港中學生發展研究(品格特質、社會心理能力及社會行為)
香港理工大學協同和富社會企業開展題為「塑造品格・共創未來」的研究計劃,計劃獲和富基金資助,總共包括五項研究,於2017年至2018年間進行,旨在從多角度探討香港青少年道德品格、社會心理能力及社會行為的現狀與發展。透過此項計劃,研究團隊希望藉以審視本港道德品格教育和相關政策,探求可改善之處。
首項研究由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教授, 以及助理教授(研究)林立博士帶領,以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訪問來自 20 所本地中學的 2,474 名學生,藉以了解他們對自己和朋輩(即一般香港青少年)的品格特質、社會心理能力及社會行為的評價;以及他們對自己的家庭和學校生活的觀感。
石教授指出,香港華人社會過分重視學業成績,品格教育成為次要;加上社會過分鼓吹消費及彰顯個性,可能會令青少年變得物質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然而,西方不少研究顯示,道德品格教育有助青少年的全人發展。香港因而有迫切需要展開是項研究計劃,深入了解青少年的道德品格發展狀況,從而循多方面對症下藥。
第二項研究由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教授,以及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馬汶詩博士負責。研究主要從教師角度出發,旨在了解他們對自己現正教授的學生,以及一般香港青少年的品格特質的評價;同時探討教師在青少年道德發展過程中擔當的角色,以及他們對道德與公民教育在學校實施過程的評價。研究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來自11所本地中學的568名教師。
石教授分析指出,受訪教師普遍認為現今香港青少年崇尚物質主義、偏向自我中心、缺乏責任感、對社會關心較弱,因而極需加強培育青少年的社會心理能力,尤其是抗逆力及情緒控制。他認為研究結果令人鼓舞的是,大部分受訪教師不但同意學校及教師在青少年道德品格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表示願意接受更多相關師資培訓,以提升教學質素及增加課程的多樣性。
第三項研究由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教授,以及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于璐博士負責。研究旨在了解家長對自己子女的品格特質、社會心理能力、社會行為的評價,以及他們對一般香港青少年的相應看法;同時探討家長管教子女的方式和親子關係。調查以自填問卷形式進行,訪問來自9所本地中學學生的家長,合共431位。
石教授分析指,受訪家長對香港青少年(包括自己子女)的道德品格、價值觀及社會行為的發展並不樂觀;不過,可喜的是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與子女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對自己的管教方式持正面評價,同時意識到家庭對青少年品德發展具重要影響。
第四項研究由石丹理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博士負責。研究檢視香港的品德教育的政策與推行情況,並與其他華人地區(中國內地、台灣)及其他國家(新加坡、英國、美國)作比較。
第五項研究由石丹理教授、應用社會科學系前助理教授胡嘉如博士、以及助理教授梁曉廸博士負責。透過10 次焦點小組,訪問了26位中、小學校長及 6 位中學教師,探討他們對德育教育政策在中、小學推行情況的看法。
石教授分析指出,青少年面對的成長危機日益複雜,包括青少年暴力、朋輩欺凌、不誠信行為、自毀行為、自我中心傾向、崇尚物質主義、對老師及權威對象不尊重及存有敵意。在複雜及急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建立他們的正面人生態度、加強他們處理情緒及社交的能力,都是香港社會刻不容緩的任務。
